苍生大医德必高 ——读《沂源山区从医记》

李心机先生1962年考入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1968年毕业,响应毛主席“6.26”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被分配到沂源县下属的乡镇医院,在那里工作了十年。1978年研究生招生制度恢复后,李心机先生考入了山东中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李先生认为在沂源工作的十年是他收获颇丰的十年,他已经把沂源作为第二故乡了。年逾古稀的李心机先生对沂源山区念念不忘,饱含激情写完了《沂源山区从医记》,现在终于付梓出版了。

仅看目录,本书就令人耳目一新。目录模仿了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写法,开篇就说“承组训心驰学岐黄,宗师法神往举八钢”,然后“别亲情踏上从医路,路漫漫翻越松仙岭”,“学出诊,跋山涉水急,一碗面,歉意留心底”……读起来很有些章回体小说的味道,又散发出浓浓的中医药气息,看得出作者文笔老道。很长时间没有一本书让我读起来如此酣畅淋漓了!很多书读着读着就有一种读不下去的感觉,唯独此书让我花了三天的时间,一气读完!读得酣畅淋漓,欲罢不能。作者很会讲故事,把他在沂源山区乡镇医院从医的经历娓娓道来,令人收获颇多!

医者,不仅要有医术,更要有医德。这本书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李心机先生作为一名年轻大夫,初出茅庐,是那样的体谅病人的疾苦与心理需求,善解人意,急病人之所需。虽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平凡的小事中却反映出作者高尚的医德、善解人意的涵养,令吾辈敬仰与学习!书中写道:山区人家,居住条件窄巴,家中有病人,不仅病人痛苦,而且全家不得安宁,在困难的环境下,显得很是无助。病家叫诊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叫诊之前也是思量好多。这些叫诊的病家大多是医院附近村庄的,相对来说,较远的山区叫诊的比较少,但是远处村庄一旦有叫诊的,家中多是危重病人。所以每次有叫诊的,我们都能体谅到病家的难处,尤其是偏远山沟里的人来叫诊,更是不能推脱,背起出诊箱拔腿便走,出诊就成为了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附近的十几个村庄的名字,我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出诊尽管是一项苦差事,会让医生体力神疲,但能及时明确诊断,避免耽误治疗,危重病人能及时转到县医院抢救,一般可控病情及时用药,缓解病人的痛苦,累也是值得的。对困境中的病家来说,这也算是雪中送炭。能达到这个目的,我和我的同事们心里也就宽慰了。

    按照沂源当地的风俗,病家在请大夫到家里看病人时,要做上一碗鸡蛋面,请医生吃,以表示对医生的尊重。李心机老师谈起他一次出诊,病家也准备好一碗面,上面有一个荷包蛋,但他硬是没有吃这碗面。他认为有的家庭条件好,有的家庭条件差,如果你出诊时吃了张家一碗面,那么李家、赵家请你出诊的时候都要给你做面吃,对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病家是一个负担,所以李心机先生坚决不吃这碗面,并以此破除不好的风俗。有时你不吃这碗面,病人又会不高兴,说你是看不起他。所以李心机先生又说,凡是去病家出诊时,如果病家拿端出一碗水来,无论茶杯是否干净,他都要喝一口水,表示对病家的尊重。如果你不喝,病家会觉得你认为你嫌他脏、看不起他,会觉得很没面子等。

读到此处,我突然想起了清朝康乾时期的一代名医李莪华,寿光侯镇李家官庄人。医德高尚,在家看病,不分贵贱亲疏,均按先后而诊治;凡是出诊,十里之内不劳车马。李老爷这种济世活人的诚笃态度和济贫远富的高尚医德,至今为世人所敬仰。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十,是李老爷的诞辰日,李家官庄都要举办李老爷庙会,以此来纪念他。庙会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每年的庙会持续三天,人们祭奠李莪华的祭品也很特殊,不用三牲,不用果蔬,而是用一壶烧酒,一根红线拴一个烧饼。据说是李老爷生前所嘱,也包含有一段故事。有一次,李老爷出诊为一贫穷之家患者治病,正赶上中午饭点,病家再三挽留吃饭,但又拿不出像样的饭菜,感到十分难堪。看到桌上放好的三个烧饼,边笑着说:“我最爱吃烧饼,如果干透,哪怕再长点毛儿才更合口味呢!”说话间,他瞥见桌上还放着一壶酒,便补充道:“还有烧酒呢,只一壶,足也!”自此,民间传开,成为定制,李老爷看病不需筵席,只要烧饼加壶酒就可以了。

自古至今,大部分医生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都是尽心尽力的要把工作做好,要解除病人痛苦的人。所以医生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职业。从事医生职业的人,大部分都是充满智慧、心地善良的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最近媒体的报道缝肛门事件,病人躺上手术台开膛破肚了,然后需要加钱的事件,有没有呢?我想那毕竟是少数,不是主流。如果这些新闻报道大量的增加,那只会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度,激化医患矛盾,所以这些新闻报道没能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还是少些为佳。

我认识很多大夫,这可能与我的工作性质有关。比如省立医院、齐鲁等很多大医院的大夫,医术没得说,医德更是很高尚。老家人、亲朋好友来省城看病找医生看病,我大都给他们介绍医生。很多病人都问我,是不是手术之前要给主刀大夫送个红包呢?我一直跟他们讲不需要。无论是否送红包,医生上了手术台都会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完成手术。但是病人如送不出去红包则,则心里一直不踏实,因此非坚持送红包。很多医生朋友为了使病人安心,都会把这个红包收下来,然后悄悄地把这个红包能转到医院的收费处,打入患者的账户。这些都是患者告诉我的,他们内心里对医生充满了感激!我想,这个社会毕竟还是好医生多!

《沂源山区从医记》出版之际,恰逢中国首届医师节。谨以此书向首届医师节献礼!在我们老家,有两个职业配称“先生”,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医生。谨以此书献给那些“胸怀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先生”们!

  

苑嗣文


 


2018年9月6日 09:33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