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头版头条报道“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微信图片_20180925091530.jpg

923日,农历秋分节气,我国迎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来临,出版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把“天下农书”装进农民口袋》报道。指出:出版人以自己的方式献上了对丰收的礼赞——响应国家战略,汇集30家科技出版社资源,帮农民既“富口袋”又“活脑袋”,进一步更新完善的“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

这篇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栏目下的报道,通过对中原农民出版社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相关人士的采访,详细报道了为啥做“天下农书”——紧跟“三农”出版“指挥棒”;“天下农书”啥样——聚集全国“三农”出版资源;“天下农书”咋发展——共塑知识服务生态链。

报纸为此配发题为《心怀农民,精专农书》的短评,指出,响应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切合转型升级的出版形势、激活优势资源的品牌特色,汇集30家科技出版社资源的“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在思维模式、出版模式、商业模式上实现了再造与重塑:主动作为,认清国家战略指明的方向;寻求突破,从知识生产向知识服务进军;搭建平台,立足需求开拓发展空间。

不囿于困境与难题,不循于常规与惯性,农业出版人直面农业出版和传播痛点,打造“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天下农课”移动技能培训系统和 “天下农圈”在线交流系统,力求形成乡村振兴知识服务生态圈。先芽后干,由枝而叶,开花结果。“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突破了理念问题,解决了传播问题,理顺了版权问题,彰显了农业出版人心怀农民、精专农书的情怀与担当。

“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是集团所属中原农民出版社联合全国地方科技出版社建设的出版融合发展项目。该项目2017年入选国家“十三五”改革发展项目库,同年获得中央财政50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被全国数字出版博览会评为创新发展项目。

这也是中原农民出版社在不到三年内两次登上行业最高报纸媒体头版头条。20151120日,该报以《选题会从工作案头开到田间地头》为题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深入贫困村召开选题会的情况。


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报道


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来临,出版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把“天下农书”装进农民口袋


923日,农历秋分节气,我国将迎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出版人以自己的方式献上了对丰收的礼赞——响应国家战略,汇集30家科技出版社资源,帮农民既“富口袋”又“活脑袋”,进一步更新完善的“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

为啥做“天下农书”

紧跟“三农”出版“指挥棒”

“农书出版并没有‘天下农书’这个霸气名字那么繁荣。”说这句“实在话”的是中原农民出版社社长刘宏伟。

刘宏伟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全国地方从事农业出版的编辑不超过百人,每年出版的新品种、有效品种不过3000种,不足全国出版总品种的百分之一。“三农”图书,特别是农业科技图书出版总量不大,全国同类资源分散,农书出版转型升级困难。

一边是出版社出书难、读者买书难,一边是责任和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等7条路径。

“这为我国农村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给出版界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刘宏伟意识到,“三农”出版必须融入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主动服务,才有出路”。

“责任在这里,需求在这里,市场在这里,读者和用户在这里。”在刘宏伟看来,这些就是“三农”出版的“指挥棒”。他说,新时代读者和用户对“三农”出版的需求在变化,而数字化是化解“三农”出版和渠道难题、打开未来需求的钥匙。

面对农书出版发行这一全国“三农”出版人的共同痛点,30多年来一直根植中原的中原农民出版社又一次彰显了“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借助全国地方科技出版社联合体搭建的“三农”出版联合平台,牵头建设“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

“田地耕得深,瘦土出黄金。”“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依托“三农”出版联合平台,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以低成本投入、快速版权资源聚合为特点,将上万种以农业科技图书为主的农书通过互联网、APP,装进农民口袋。

“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启动伊始,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就积极参与进来。在该社社长赵猛看来,“抱团取暖”应对出版业和“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对于地方科技社品牌的提升和营销渠道的拓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该社已为“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提供400余种图书的电子版权,后期还将陆续提供更多优质“三农”出版产品。

“天下农书”啥样

聚集全国“三农”出版资源

“我偶然知道了‘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后体验了一下,发现内容挺全,仅葡萄方面的图书就有50种左右。以前遇到困难时,请专家成本太高,参加培训班又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现在有这个图书馆就方便多了,一年的费用还不贵,平均每天不到5毛钱。”一位种植300亩葡萄园的专业户使用“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后这样留言。

“好花结好果,好种长好稻。”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专业聚集全国“三农”出版资源的数字图书馆,“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具有定位专业性、资源多样性、知识新鲜性、内容权威性、管理灵活性等特点。

从山东的蔬菜、湖北的小龙虾到贵州的苗药、云南的普洱茶,汇集30家地方科技出版社专业出版资源的“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兼顾了农业的地域性和多样性。

《中国国家植物标本馆(PE)模式标本集(14卷)》(纸书定价:20400/套,2017年出版),《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纸书定价:1480元,2016年出版)……“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入馆图书均为近3年新出版品种,内容涵盖“三农”领域的各个方面,大型学术专著、重要技术进步类图书占50%以上,同时不乏印数很少的珍贵专业性图书。“从专业化服务出发,我们对此都进行了保护性、抢救性的数字化加工整理。”刘宏伟说。

“我们征集的品种,几乎都是首次转版加工。”刘宏伟介绍说,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下属的数字加工中心满负荷运转,完成了4000种以上农书全格式加工。“在各社新增资源中,大部分图书实现了纸电同步。一部分图书在没有明确印数的情况下,率先出版电子图书。”同时,“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维持每年10%的新书品种更新率。

因为专业才权威,因为新才权威,因为正版才权威——“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入馆图书全部为30家科技出版社正版图书,并获得了网络传播权。在技术上,“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追踪、借鉴国际数字图书馆建设前沿理念、先进做法,创造性地融合图书馆和电子商城的功能,具备试读、借阅、购买、收藏等功能。

“天下农书”咋发展

共塑知识服务生态链

“客观地讲,‘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只是一个基础产品。”刘宏伟又一次说了“实在话”。在他看来,未来,“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要走上高效、便捷、精准的知识服务之路——盘活存量资源,实现内容资源的知识化再造,线上线下用户垂直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精准的知识推送。

“一粒入土,万粒归仓。”

对于“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刘宏伟坚持推广一期、建设一期、规划一期的总体发展思路,最终形成“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天下农课”移动技能培训系统和全国地方科技出版社共建编辑、作者和用户在线交流系统“天下农圈”3个数字化平台产品相互补充、相互引流的局面,形成乡村振兴知识服务的生态圈。

刘宏伟介绍说,已经开发完毕的“天下农课”是一个“互联网+职业农民培训”的移动平台,主要针对当前农民培训领域存在的学员集中难、培训成本高、师资力量弱、培训成果无法测评、培训结束后无法后续学习等问题。“通过这个系统,可以邀请高等院校的专家、田间地头的能手满足学员们的不同需求。”

20185月,商定共建共享“现代纸书·天下农书平台”的会议在武汉召开,刘宏伟形象地称这一平台为“天下农圈”。目前,已经有70多位全国“三农”编辑报名参与。“此举可以实现读者引流,找准‘三农’出版融媒体的读者聚集突破口,将出版社、作者、编辑和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增值服务。”

目前,“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在每个省都建有一个入口,方便各地方科技社根据本省特色选取资源,建立地方分馆。赵猛建议,未来“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可以不断优化,作为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的一部分更好地服务农民读者。“比如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具有更准确的内容标识、更强大的检索系统、更精准的阅读服务,还可以开发信息资源重组再生功能。”

“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欣慰地说:‘乡村振兴,我们出版人尽力了!’”刘宏伟道出了“三农”出版人的共同心声。


短评  心怀农民 精专农书


进入新时代,农业出版的读者和用户群体在扩大,他们对内容的需求在深化,对传播方式的需求在改变。

响应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切合转型升级的出版形势、激活优势资源的品牌特色,汇集30家科技出版社资源的“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在思维模式、出版模式、商业模式上实现了再造与重塑:主动作为,认清国家战略指明的方向;寻求突破,从知识生产向知识服务进军;搭建平台,立足需求开拓发展空间。

不囿于困境与难题,不循于常规与惯性,农业出版人直面农业出版和传播痛点,打造“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天下农课”移动技能培训系统和 “天下农圈”在线交流系统,力求形成乡村振兴知识服务生态圈。

先芽后干,由枝而叶,开花结果。“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突破了理念问题,解决了传播问题,理顺了版权问题,彰显了农业出版人心怀农民、精专农书的情怀与担当。



中原农民出版社  苏国栋

2018年9月27日 09:37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