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集》在手  百万年动物兴衰尽收眼底——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地图集》通讯评审纪实

 

新冠病毒席卷全球,使得野生动物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就在此时,第一部大型历史动物地理学地图集——《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地图集》悄然问世。这部使人眼前一亮的《地图集》由文榕生先生主创,常宝珍、常保林、陈建伟等专家参与合作完成,并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动物地理”是研究地表动物群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空间变化的学科。根据物种演化、人类干预程度、研究依据的材料等多方面情况,一般以“时间”为标准,划分为“现代动物地理”(缺省默认为“动物地理”,即狭义的“动物地理”指“现代动物地理”)、“历史动物地理”与“古动物地理”。从研究手段/材料而论,三者截然不同。“古动物地理”主要根据动物遗存的实物(包括化石在内)证实它们的存在;“现代动物地理”则主要根据野外实际调查,或取得的实物标本确定动物的实际分布。相对而言,此二者的研究不是很困难,只要有动物遗存形成/保留环境,发掘、鉴定得法;或深入动物栖息地采集标本,获取第一手资料,都有可能成功。困难的是“历史动物地理”研究,主要是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全球仅中国拥有甲骨文以来数千年不间断的文献记载,对这些古文献的诠释中国学者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故我们看到列强掠走中国古籍如获“天书”,只能束之高阁。西方的“历史地理”研究基本上没有超过千年。所以,此《地图集》被认为国际上“绝无仅有”并不过分。

“古今物种基本相似”是“第四纪”的标志之一,此《地图集》以第四纪以来物种的地理分布与变迁是同一物种百万年来的地理分布演变,不产生歧义。中国疆域广阔、经纬度跨度大、地形地貌多样、拥有地球第三极、动物多样性典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使得《地图集》可供世界多国参考、借鉴,潜在的影响力与作用很大。

确认该《地图集》的价值,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邀请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动物学会推荐的相关学科领域9位专家(蒋有绪院士、邱占祥院士、陈发虎院士、魏辅文院士、周成虎院士、王守春研究员、杜卫国研究员、张雁云教授、胡义波研究员)进行了通讯评审,评审后部分专家发来了书面发言为便于广大读者更多了解“历史动物地理学”这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与该《地图集》,在此披露专家们的书面发言,以飨读者。

img1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地图集》书影

 

蒋有绪(生态学家,中国林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img2

文榕生拜访蒋有绪院士

我很荣幸能在文榕生先生等的《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地图集》评审会上谈谈发自肺腑的感言。

我对历史生物地理学的接触,是在1960年苏联吴鲁夫的《历史植物地理学引论》译者:仲崇信)介绍到国内的时候。当时眼界豁然开朗,感到一个学者在那么大的空间、时间尺度上探讨生物(植物、动物)的起源、变迁,是需要多么大的视野、勇气和努力啊。它还不同于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因为生物是在迁移的,而那时手段是落后的、有限的。自此,我很想知道国内有这样的学者吗?于是,我知道了文焕然先生,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学术的广博。他的研究涉及动物和植物。我对于中国森林的历史变迁,得益于文老很多。我最受启发的是对于我的研究思路的开拓。我在研究现实地理现象时,把它形成现状的过程是怎样的弄清楚。这样,我虽然不能形成历史地理学的成果,却能使我对现实状况分析更加深入和透彻。

可惜,我国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科研力量太薄弱,专业学者太少。自文焕然先生故去后,基本上后继无人了。今天,令人感到无比幸运的是,文榕生先生子承父业,相继做出了这一领域可观的、出色的成果。这次出版的《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地图集》(简称《地图集》),正是一项令人钦佩的成果。对于这一成果,从专业的角度评价,为《地图集》做序的郑度、葛剑雄、康乐、王守春等院士、专家已经从科学水准、科学难度、科学价值等方面做出了准确的、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拥有独一无二的科学资料、填补专业空白、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成果,我不再赘述。

我想就文榕生先生的科学精神、科学品德、科学素养,谈谈自己的感受。文榕生先生并非此专业的科班出身,为了继承父业,在没有适当接班人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从来自父亲专业的耳濡目染,到亲自为之,克服了对动物学、植物学、历史地理学、地图学等学科之间的专业性壁垒(要知道,这是多么地不容易,虽然得到无数专家的支持、指导与帮助)。作为任务的承担者,虽然不必成为行家里手,但至少要融合、掌握、运用它们;在从来没有列入国家科研计划重点项目的情况下,没有经费,却完成了这样艰难而珍贵的自然科学成果。整个过程,得到了文先生就职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及“国家出版基金”等的卓有眼光的大力支持、资助,这本《地图集》才有幸问世。在这里,我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向支持过文榕生先生的所有科学家、朋友、有关单位的领导、职工表示感谢,是你们为文先生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此外,我有两点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一是,希望中国科学院和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能有计划地加强培养历史生物地理学科的人才,使这门极为薄弱(甚至可以说是濒危)的自然学科得以发展;二是,鉴于文榕生先生不仅拥有这本《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地图集》成果,而且还有《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续)》上、中、下三本巨著等的贡献,加之文榕生先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无畏艰难、坚持一生的科学品德和传奇式的科研经历,希望能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奖励和表彰。

img3

 

邱占祥(古哺乳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委员会常务理事

img4

文榕生拜访邱占祥院士

 

陈发虎(自然地理和环境变化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img5

陈发虎院士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地图集》(简称《地图集》)是迄今我仅见到的大型历史动物地理专题地图集。特借此机会,向成果完成人文榕生、常宝珍、常保林、陈建伟等专家致以崇高敬意,并热烈祝贺!我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向多次资助历史自然地理学成果的国家出版基金、促成这一系列成果面世的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表示感谢!

《地图集》是我国著名历史自然地理学学者文焕然先生开拓,由其哲嗣文榕生先生完成系列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专著,并将翔实、抽象文字表述转化为可视化的地图集,直观形象地展示不同阶段的动物状况与动态变化。这种“图”“文”共存,既可追溯,又可互补的研究成果出自同一作者,是十分难得,也是十分艰辛的研究工作。

《地图集》通过复原200多万年以来,尤其是现代全新世间冰期和历史时期,中国存在的4纲近60种珍稀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变迁,将第四纪中鉴别到种的珍稀动物的3个阶段的地理分布与变迁状况完整重现,是一件前无古人的贡献,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地图集》设计由作者主创,并与地理制图专家反复磋商,充分利用现代制图技术以及对方位、地点、周边环境、色彩、形态、简洁等的精准、细致把握与隐喻、逻辑运用,使之成为独具匠心的精品。《地图集》采用双语,以地图为主,所配图片,不仅精选,还各有隐喻,将大大降低语言文字障碍,使国际上更多人共享与利用我国这一最新科研成果;就是附录部分,也并非依样画葫芦,而体现出“全”“新”“规范”“简洁”“修订”等特点。

《地图集》不仅重现早已消失的具体现生物种的地理分布与变迁状况,而且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动物、植物、生态、环境等变化皆有不同参考价值。

我从事的是环境考古、环境变化和自然地理学研究,与历史动物地理学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我了解到,30多年前,一代宗师谭其骧院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内就含文焕然先生编纂的动物图组,正如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原所长葛剑雄教授在序言中所言,文焕然先生抱病坚持工作,遗憾的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国家历史地图集》迄今仍没有完成。

今《地图集》正式出版,既告慰先贤,也是一个做儿子的对父亲的致敬。历史植物地理学与历史动物地理学的研究因种种原因,唯见文榕生先生长期独立支撑,十分令人敬佩;然而今已后继乏人,濒于绝境,令人忧虑,应当改变我国目前的评价体系,大学中应当有地理学者接手这项研究。希望通过《地图集》的出版引起有关方面重视,采取有效举措,培养新人,使这门学科得以延续和发展。

img6

 

魏辅文(保护生物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保护生物学学会中国分会主席

img7

魏辅文院士

由文榕生先生主创,常宝珍、常保林、陈建伟等多位专家加盟完成的《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地图集》(简称《地图集》),是迄今我所知晓的第一部大型历史动物地理专题地图集。

《地图集》是首部反映以第四纪为主,尤其是全新世以来,贯通古今,在中国栖息的包括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等56种珍稀陆生脊椎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变迁概况。从地域角度看,不仅涉及今中国境内整体范围,而且还有以省级政区,乃至市级政区局部范围,显示不同时期的动物分布与变迁。从时间序列讲,兼顾200多万年以来的完整分布与变迁过程与不同时段的差异。就物种而论,既有绝大部分为大家广为熟知的明星物种和濒危物种,也有近年新发现的极为珍稀物种。这些独树一帜的写作安排,不仅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可谓无韵之离骚。

更使人称道的是,《地图集》是以作者自主知识产权的千余万字论文、专著为基础,并将关键数据转换为综合、简洁、直观、可视化地图为主的新形式,既是厚积薄发,更是将其升华为又一新成果。常见地图集往往是团队合作,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再创作,其弱点是:难以准确领悟、表达原作者的思想/理念,难以顺利溯源/释疑解惑。《地图集》既由作者自行设计并与地理制图专家切磋,能够更科学、贴切地展示不同时期动物的分布变迁,又有大量先期发表的文字形式研究成果,相得益彰,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地图集》将海量历史文献中搜集、筛选、提取出的科学信息转换为经过科学考证、规范过的物种、空间和时间数据,以可视化的地图展示,通俗易懂,大大方便了读者快速掌握相关信息;地图编排图片展示上,注重逻辑性科学性形象性,以及运用耐人寻味的隐喻手法,对地图的编绘来说是一次重要创新,也使之成为一本科学实用且精致的地图集。作 者能完成此重要著作,实乃专业知识水平和艰辛努力相结合的结果。

《地图集》以中英文、动物学名与俗称对照形式出版,也是一个亮点,便于国际同行和科研工作者使用查询,使我国历史动物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走出国门,扩大受众,从而提升我国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地图集》对认识珍稀濒危动物的盛衰过程和原因,认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历史变迁,以及探究变迁原因等皆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该书不仅是我国历史动物地理学学科的又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我国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的又一部重要的工具书。又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经纬度跨度大、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更由于研究历史动物地理主要依赖的古文献记载唯中国具备长期而不间断,使这方面研究既绝无仅有,又具备更大而广泛的参考价值。

我们也看到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处于冷门状态的历史动物地理研究正日渐式微,令人感到忧虑,亟待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举措拯救之。对此精品成果予以褒奖,也是激励、引领的措施之一。

img8

 

周成虎[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

img9

周成虎院士(取自网上)

 

王守春(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

img10

王守春研究员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地图集》(简称《图集》)是文榕生先生主创,常宝珍、常保林、陈建伟等专家协同完成的,是迄今全球绝无仅有的大型历史动物地理专题地图集。对此,我作为长期从事历史地理研究者,对专家们的辛劳由衷敬佩,对这又一重要成果深表祝贺!同时感谢国家出版基金等数次眷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促成历史自然地理研究成果面世。

由文焕然先生在“四人帮”横行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开拓,文榕生先生长期在体制外守望的历史动物地理学成为我国独具特色一门学科——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且难度更大的分支领域。我曾作为中国地理学会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亲聆我国历史地理学开拓者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三位前辈对文焕然先生研究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赏。

作为文焕然先生的同事和晚辈,我对文氏父子的研究有更多了解与理解,对他们的奋力拼搏,锲而不舍也有更深刻的感悟、感触与感动。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这一领域坚持不懈的开拓、探索和研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重视,荣获多项省部级奖掖。其中《图集》就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是迄今仅见的以展示珍稀野生动物地理分布变化的大型专题图集,可谓无韵之离骚。

《图集》虽以文氏父子发表的千余万字论文、专著为基础,但却是以不同形式汇集、浓缩、表达、再创新的升华,是作者完整的研究思想与创作成果的再体现,形成“图”“文”互补且可溯源,便于他人参考/再研究,是罕见的共存形式,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图集》不限于历史动物地理研究的成果,还将大量古动物、考古和现代动物调查资料等融会贯通,建立了包括第四纪、历史时期与现代长序列的动物地理分布变化。其时间序列之长,也是迄今独一无二的。

《图集》展示珍稀野生动物种类包括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多达56种。所涉及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类之多,通体考证之精细,无论是古生物学界还是动物学界以及地理学界的学者们迄今都从未涉及过。

《图集》展示的空间尺度不仅有全国范围的动物地理分布变迁,还有省级和地市级的地域范围的动物地理变迁,如此详细的展示,使《图集》不仅对全国生态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还对省级和地市级的地域范围利用该成果提供极大方便。

《图集》开创了绘制动物地理分布变迁的若干表现形式,如用“点”“线”“面”,隐喻、逻辑关系等分别表现动物分布的不同特点等;不同时期动物的静态分布、动态变迁,甚至是偶尔出现,不同时期的统计表达等,《图集》都设计了独特的表现形式,为此类图集的编绘开创了很好的先例。

《图集》以可视化图形为主,配以中英双语诠释,中英拉学名、俗称互见,大大降低了单语种/纯文本造成的认知、理解障碍,使更多人容易了解、参考、利用。

野生动物既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由于多要素相互依赖,可以相互参考借鉴。故该《图集》不仅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由于独特与典型性,也可供其他国家参考、利用,更扩大其影响力与作用。

鉴于《图集》乃唤醒沉睡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宝藏的百不获一精品,鉴于历史动物地理学因种种原因不达半个世纪便日渐式微,我认为更应褒奖此成果,以鼓励辛勤耕耘者;亟待采取可行性举措,以拯救中华绝学。

图片包含 游戏机, 毛巾

描述已自动生成

 

 

杜卫国(爬行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常务理事)

img12

杜卫国研究员

文榕生先生编著的《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地图集》信息准确、排版精美,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是一本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参考书。

该地图集记录了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56种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的古今分布变化状况,资料翔实,数据准确,反映了过去几千年来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的变化,形成较为系统的创新研究成果,极大改善了该时期中国野生动物分布情况不清的现状。这些数据是作者几十年来挖掘古籍、考古等各类信息所得,综合了古代动物遗存和现代动物分布。作者能够从散落在中华文明各类文字、图形记载中甄别出中国古代动物的分布实属不易,可以想象其工作之艰辛。这样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

该地图集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科学性体现在所有物种分布点都有据可查,信息可追溯,绘图精确,地图集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翔实可靠,真实可信。编排体系遵循动物学的分类体系,物种分类和学名正确。同时,该地图集对从事动物研究或者动物爱好者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实用性强。动物分布和变迁直接标注在地形图上,信息丰富、直观易懂。每个物种都配备了生态照片,便于识别。

该地图集将历史动物地理分布与现代先进的地图制作有机结合,通过展示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呈现出精致的动物分布变迁图,有机整合了文字、照片、地图等多种形式,编排精细、美观,便于读者查阅。

总而言之,该地图集填补了中国历史动物地理分布的空白,为研究环境变化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全球变化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img13

 

 

张雁云(鸟类学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常务理事)

img14

张雁云教授

反映动物地理分布尽管是动物地理学的基础,仅就第四纪中古今物种基本相似,但在长时间尺度、大地域范围,以及人类干预程度、生态环境变化等,使得它们地理分布发生变化,故科学家综合多方面情况,将动物地理学按时间标准,划分为“现代”(一般缺省默认)、“历史”与“古代”3个阶段,对应的研究证据/方式也主要分别为“实物标本/野外实际调查”、“古文献记载”、“遗存”。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尽管新兴学科/领域层出不穷,尽管“历史地理学”作为舶来品引进,但国外的这方面研究前延的时限最多也就数百年,甚至更短。唯独中国拥有数千年无间断的古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孢粉等,使得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可以不断前延,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更可以达到全新世早期,将更早的“古代”与“现代”连接起来,有可能并逐步实现探究自然变化的全过程的夙愿。我们看到的《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地图集》(简称《图集》)就是这样迄今绝无仅有的大型专题地图集。

《图集》主要反映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以来,直至本世纪,两栖、爬行、鸟、哺乳4纲56种陆栖脊椎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变迁。从时序看,延续200余万年,而非短时段/间断性,似为首创。依物种而言,经过搜集、鉴别、考证,确定到“种”的数量,也是罕见的。从数据转换讲,将海量文字信息汇集、规范、浓缩,形成系列化,再具体到县(区、市)的地图标点,谈何容易。就设计而论,由作者主创《图集》设计已属罕见,其中还颇多采用逻辑、隐喻(如选用的文物图片,既包含不同时期、材质、工艺、形象,反映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又作为所属物种的实证,还反映古人对该物种的不同认识……)原理,看似随意,实则耐人寻味。

《图集》主要依据千余万字的论文与专著,厚积薄发,既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披沙拣金地获取动物记载资料,又有近年新发现的珍稀物种,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可以说是直观揭示古今兼备的珍稀动物分布变迁重要工具书,既适宜研究有关物种学者参考,也对不少相关学科领域研究者借鉴,或作为代用数据。尤其是《图集》与对应的论文和专著两种不同形式的成果,相得益彰,也是难得而罕见的共存。

《图集》的附录部分并非采用通常的资料汇编,而是经过精选、修订、规范、编排,具有“全”、“新”、“规范”、“对照”等特点。

《图集》的双语、学名与俗称对照,配以反映物种形态、生态、行为等彩图,大大降低单纯文字形成的认知障碍,也为其较顺利走出国门,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和国际化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近年来,历史动物地理研究成果累累,固然源于文焕然、文榕生父子两代数十年辛勤耕耘,锲而不舍探索,值得褒奖,但又由于种种原因,守望者屈指可数,后继乏人,不能不使人对此门绝学的日渐式微感到忧虑。亟待有关部门对此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拯救这门发掘已然沉睡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宝藏的学科。

img15

 

 

胡义波(兽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秘书长

img16

胡义波研究员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地图集》(简称《地图集》)是由文榕生先生主创,常宝珍、常保林、陈建伟等专家完成的重要科研成果,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并结合先进的可视化手段,以图集形式科学、直观、全面地展示了我国分布的56种珍稀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变迁状况。

该成果是对我国几千年历史古籍文献中野生动物分布及变迁的深度挖掘和精心展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对我国历史动物地理学和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推动作用。

        《地图集》不仅包含显示珍稀野生动物物种,在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以来,直至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分布的珍贵地图,同时还包含与物种有关的文物、工艺品、古籍图片以及可反映物种特征、形态习性等多方面信息的彩色图片,作为了解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的佐证与参考,内容科学、全面、丰富,来之不易,有很高的创新性。

        《地图集》将我国几千年所积累的珍贵史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及合理置换,使其能够被方便、准确地纳入到当前的学科研究当中,从而使大量珍贵的史料和信息能够继续焕发生机,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动物地理学科取得新进展,对学科发展有重大价值。

        《地图集》吸取和拓展了前期基于物种的全面、系统、详尽的文字性研究成果,并将其转换为综合、简洁、直观的以地图为主的新形式,这种能够兼顾科学直观与详细文献的系统性,并可溯源,多角度表达,或作为深入研究的平台;是两类不同形式的成果共存,可以更全面展示同一作者的研究思想与不同创作理念,虽百不获一,却尺短寸长,相得益彰。如我们常见的专著或地图集,往往发现一些疑问,却无从溯源,或释疑解惑。

        《地图集》充分采用了包含“点图法”在内的可视化的信息展示方式,并采用中英文、学名与俗称对照形式,克服了可能的文字障碍,能够方便地供国内外研究者与专业人员直接使用与参考,展现形式上具有较高的创新性,拓展了读者及信息使用范围,可增强国外同行和专业研究人员对我国历史动物地理学科的关注,提升我国历史动物地理学的国际影响力。

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发掘沉寂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宝藏,却日渐式微,颇令人痛惜。我呼吁:一方面,对此来之不易的成果予以奖掖;另一方面,亟待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拯救极度濒危的中华绝学。

img17

2020年4月9日 21:35
浏览量:0
收藏